江蘇省兩會正在南京舉行。1月20日,聽取政府工作報告后,江蘇省政協委員、中國礦業大學教授汪云甲表示:“報告以事實和數字說話,全面回顧總結了2021年江蘇省經濟社會發展成就,并對2022年工作進行明確的部署,令人備受鼓舞。”
江蘇礦山主要分布在蘇北地區、長江經濟帶和江蘇海岸帶。近年來,江蘇成功打造了徐州市賈汪區潘安湖生態修復江蘇樣板、南京湯山礦坑公園“城市雙修”典范等。但總體來看,江蘇廢棄礦山量大、面廣、分散,治理難度大,修復成本高,生態修復工作依然任重道遠。對此,汪云甲提出關于完善江蘇省礦山生態修復激勵機制的建議。
汪云甲認為:“目前,礦山生態修復工程資金主要來源仍是政府,社會資本處于觀望狀態。從政策上來看,缺少風險規避、投資回收保障等機制。因此,生態修復要思考如何充分調動民間資源。”他建議,要創新市場化方式,培育生態保護修復市場,剖析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意愿不強的根源,包括生態環境問題的外部性和生態保護修復的公共性,厘清生態保護修復市場化的內在邏輯,形成江蘇礦山生態修復市場化的具體模式與保障機制,增強社會資本投資生態修復市場的信心和預期。
汪云甲表示,應充分利用公眾參與型政策工具,廣泛聽取基層組織、礦山企業、投資法人、社會公眾等的意愿與想法,為政策影響對象提供選擇機會和反饋機制。另外,充分運用技術手段,在生態修復的各個階段構建公眾參與和溝通的平臺,拓寬公眾參與生態修復的渠道,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生態修復中的作用。